社会任职:
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
小儿泌尿外科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编委
教育经历:
1983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
1997年,在美国芝加哥Rush医疗中心进修学习
2000年~2001年,香港大学外科学系进修外科专科医师培训
2002年~2004年,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卫生事业管理
获得荣誉:
北京市优秀临床青年医师,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首都健康卫士
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小儿外科学术会议
孙宁教授在国内小儿泌尿外科领域名声显赫,被同行誉为“国内第一刀”。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小儿外科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笔撰写7部小儿外科专著中泌尿外科内容,主持和参与多个科研项目。
【文章节选】—— 尿道下裂(Hypospadias)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公元130~201年间,19世纪末出现较多手术治疗的文献报道,由于认识与技术的局限当时已分期手术为主,仅以解决功能问题为目标。至20世纪末,文献报道的尿道下裂术式达300余种,此外还有大量的改良报道。以手术次数分类:有一期、二期和三期手术。以成形尿道材料分类包括:有血供的岛状皮瓣、矩形皮瓣和阴茎腹侧尿道板或原位皮肤,无血供的游离移植物包括游离包皮、颊粘膜和唇粘膜等。上世纪80年代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Duckett将横裁包皮岛状皮瓣一期尿道成形手术推广,成功率再80%以上,且做到正位尿道口和包皮分布均匀没有赘皮的良好围观,带来尿道下裂手术修复的重要变革。
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时刻把踽踽独行利益入在首位
孙宁教授说“ 如果一个医生只看病不管人,那就跟兽医差不多了!医生不仅是个技术工种,还要与人打交道,所以一名真正的医生不仅要像工程师一样严谨、有过硬的技术,更要像艺术家一样,让人看到希望和美好。”
他是北京儿童医院的外科“掌门人”,也是北京东区儿童医院泌尿外科首席专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小儿泌尿外科著名专家孙宁教授,言谈间充斥着思辨的哲学。他认为,对于好医生的定义见仁见智,而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懂得病与人是不能分家的。“如果只看病,不管人,跟兽医也没啥区别。”
◆初入医界 实属“被选择”谈起最初选择医生这个行当,孙宁教授坦言,与其说是选择不如是被选,“当时正赶上第一批恢复高考,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行,什么专业不重要。填志愿跟撒网似的,能捞着哪所是哪所。除了北大、清华,我还担心北京的学校不好考,南昌、广东、兰州等各地的大学都填上,专业也五花八门,从理工类到医学,从汽车制造到飞机制造......那个年代谈不上喜好,有学上就行!”
如今,这位当初误打误撞进入医界的懵懂青年已脱胎换骨,成为小儿泌尿外科的“一哥”。在20余年蜕变中,他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本分看得越发通透。在他看来, “自古以来,对医生的定位就很明确。春秋《左传》有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这说的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关系。做医生也是一样,孙思邈有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因此,既然选定了医生这个职业,注定要牺牲很多,如果想发财就别做医生。”
◆恩师指路 现医者风骨如果说被首医选上是一种缘分,那么能在医生这条路上行走20余年,则是一种信仰。孙宁教授认为,医生做得好不好,与他所在的平台和团队有很大关系。我国小儿泌尿外科创始人黄澄如教授可谓是他行医之路的指路人。这位上世纪70年代建立了泌尿外科专业的儿医界大师,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医者的风骨。
回忆起自己的恩师,有件事不得不说,孙宁教授直言,“这件事不仅于我,相信对于现场每一位医生都会铭记一生。事情发生在我恩师的老伴——曾任北医泌尿外科主任吴文斌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在仪式快结束时,北医当时的泌尿外科主任代表院方询问黄澄如教授对北医有什么要求,众人都认为这是礼貌性的问候,没想到黄教授却语出惊人道,“我有一个要求!”。正当众人纷纷猜测黄教授会在自己老伴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时,黄澄如教授提出的唯一要求却是:“我们儿童医院有个医生要到北医去学习一下,希望你们尽快安排......”
这件事在孙宁教授的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简单的一句话足以让众人看清一名好医生关注的是什么,放弃的是什么,也明白了作为医生的舍与得意味着什么。
◆人文医学 是门必修课在悟出了舍与得的玄机之后,孙宁教授将这种辩证的思维“嫁接”在病人身上。他认为,“ 如果一个医生只看病不管人,那就跟兽医差不多了!医生不仅是个技术工种,还要与人打交道,所以一名真正的医生不仅要像工程师一样严谨、有过硬的技术,更要像艺术家一样,让人看到希望和美好。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医生缺少的正是与人交往的艺术。”
人文医学是当今的医生要补的一门必修课。孙宁教授介绍,香港在专科医生培训时专门设立了一门与病人沟通的课程。课程将进行情景设定,比如假设一名重症患者没有抢救过来,医生该如何与病人家属交涉。虽然场景是假设的,病人家属也是找人扮演的,但是令孙宁教授瞠目的是,受训医生还没说两句,假扮病人家属的人竟大叫一声倒地不起,随后便是歇斯底里的哭闹。“我当时都有点吓懵了,本以为就是走个过场配合一下,没想到来真的!后来一了解才知道,这些‘家属’都是培训方雇佣的专业演员。通过还原真实情景下受训医生的现场表现,培训老师和住院专家综合评定其优、缺点,并指出改进方法。这种现场还原的方式对今后在从医过程中,医生处理医患关系是很有好处的。目前,卫生部也在进行医生相关培训的规划,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对于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孙宁依旧秉承着思辨的态度,“好与不好见仁见智,有努力,有放弃是条基本线。医生也会犯错,但是能负责任,能尊重病人,就是一名合格的医生。也有不犯错的医生,但是他的精力是放在怎么保护自己,这也未必是一名好医生。”
医生,在乎的不是多少荣誉在身
而是有多少值得自己和别人骄傲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