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导航专家团队首页
400-010-5000
医院新闻 媒体新闻 通知通告 公益活动 热点关注 育儿百科 东儿心故事 护理常识

小儿麻痹症

浏览: | 更新:2017-08-24 09:28:18 | 来源: | 作者: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它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波及较广,对宝宝的身心健康具有高度威胁,病愈后也可能产生后遗症。如果察觉到宝宝有罹患此症的征兆时,家长需要尽可能早地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进行治疗。那么,小儿麻痹症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我们要如何预防小儿麻痹症呢?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小儿麻痹症的相关知识。

小儿麻痹症
.定义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属于急性传染病,对儿童的健康甚至生命都有较大危害。
2.病理改变部位
小儿麻痹症症状集中于人体的脊髓灰质前角,有一小部分患儿的脑干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病毒造成的危害是隐性的亚临床感染,只有极少数的宝宝被感染后会出现相关病症。
3.多发季节
夏季和秋季是小儿麻痹症的多发季节。
4.临床特点
临床特点表现为不规则、缺乏对称性,通常会出现迟缓性瘫痪症状,但一般不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情况。
5.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等,少部分病患还会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
6.易感人群
通常 岁到5岁之间的儿童易罹患此症,而4个月及以下的月龄较小的宝宝鲜少患病。

小儿麻痹病因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毒传播的源头,小儿麻痹症只有一个传染源,即人类本身。被感染的宝宝从潜伏期结束就能够通过鼻咽分泌物来排出毒素,但事实上,没有明显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才是 的传染源。
2.传染病原
( )病毒简介
小儿麻痹症的传染病原是一种叫做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毒,主要寄生在宝宝的脊髓及大脑。
(2)生存条件
极为耐寒,在零下7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能存活8年左右。它的生存环境一般为水、粪便和牛奶。
(3)歼灭方法
脊髓灰质炎病毒惧热,用60摄氏度高温烘煮半小时即可消灭。因此多采取高温煮沸和紫外线照射的方法,高锰酸钾和漂白粉也可以迅速歼灭。
3.传播途径
造成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便——口腔来传播,肢体接触是其传播的重要方式。被病原污染的肢体、衣服、日常用品和玩具都具备传播的条件,而少数情况下还能够通过飞沫传播。
4.发病机理
脊髓灰质炎病毒从口腔进入之后,会首先在咽部、扁桃体、消化道增殖。如果白细胞抵抗失败的话,少量病毒会继续前进,渗入血流通过血液流转,将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造成的显著病理改变部位是脊髓和大脑,会造成神经 变。

小儿麻痹症症状
• 无症状型
.出现比例
90%-95%的小儿麻痹症患者都会出现这种隐性的感染症状。
2.症状定义
无症状型感染,顾名思义,就是指宝宝在感染疾病之后没有明显症状出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只在消化道里增殖,不会造成病毒性败血症,也没有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但病毒存在,且可以在体内检测出特异性中和抗体。
3.患儿表现
一般有盗汗、心情烦躁、喉咙痛、颈背肢体疼痛和感应性过敏等症状。因为前期和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炎等病症有类似症状,所以需要仔细鉴别。
4.潜伏期
潜伏期理论上为3~35天,通常在一周到两周之间。
• 顿挫型
.出现比例
该种类型出现比例约为4%-8%。
2.症状定义
顿挫型脊髓灰质炎会侵入非神经组织。
3.患儿表现
(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比如发热、咽喉疾病、扁桃体肿大等。
(2)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
(3)类流感:关节肌肉酸痛等。
4.潜伏期
该种类型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 -3天。
• 无瘫痪型
.出现比例
所占比例较小,约占患儿的3%左右。
2.症状定义
脊髓灰质炎病毒在此时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之后进入全身。
3.患儿表现
有上呼吸道感染和高热等症状。
4.潜伏期
有一到六天的无症状潜伏期,随即开始进入无瘫痪时期
• 瘫痪型
.出现比例
出现比例小,约占患儿的 %到2%。
2.症状定义
此时病毒已经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四肢无力、瘫痪现象。
3.患儿表现
这一时期的病症表现是建立在无瘫痪型病症基础上的,患儿此时脑神经已经出现病变,同时伴有脊髓前脚灰质积累,终造成肌肉瘫痪。

4.潜伏期
潜伏期理论上在三天到三十五天,临床通常在一到两星期之间。
预防小儿麻痹症
.接种灭活疫苗
• 优点
( )安全实用:疫苗安全实用。
(2)适用性广:通常用于患有免疫功能缺陷疾病的人群和家庭成员,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群也可以使用。
• 缺点
( )价格昂贵
(2)免疫时间短
(2)需要多次注射
(4)肠道难以产生免疫力
2.注射减毒活疫苗
• 优点
( )快捷方便
(2)免疫效果好:绝大多数接种的人群都能长期免疫,接触者也有免疫效果。
• 缺点
免疫功能缺陷者会产生瘫痪的并发症
3.及时隔离
当患儿被发现后,需要立刻隔离至少40天,亲人和家属应被隔离以预防传染。
4.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不仅要注意保护环境卫生,还要培养良好健康生活习惯,勤洗手,多通风,多喝水,睡眠足,人多不去凑热闹。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在线咨询

预约挂号